2017 學術類-傅立倫先生

學術類-傅立倫

我小時候在台北溫州街長大。就讀於龍安國小,大安初中,建國中學。1968 年進入嚮往已久的臺大物理系。在臺大的四年我和其他臺大人一樣,陶醉在少年的理想夢幻中。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時,我開始體會人生的現實挑戰。

在申請去美深造的過程中,我選擇了還在雛形的物理海洋學。1980 年我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和梧茲霍(Woods Hole) 海洋學院合頒的海洋博士學位。畢業後我選擇了才剛開始的海洋衛星技術。隨著第一枚海洋衛星 (Seasat),我來到加州理工學院的噴射動力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開始我的研究生涯,至今已37年。

我的工作主題是海洋衛星。用衛星搖測技術探測海況,包括波浪,洋流,水位,溫度,風速,等等。衛星測高技術是我的研究重點。這項技術的突破是用精準雷達和衛星導航來測量海面高度小於一公分的變化。從一千公里高的衛星軌道測量一公分的變化是一比一億的精準度。

擔任美國太空總署測高衞星系列的,首席科學家,我負責一連續三項衞星計劃的設計発展。80 年代我和法國的太空團隊合作発展Topex/Poseidon(TP) 任務計劃。1992 年TP発射上軌後取得的數據對全球海洋研究有革命性的推動。TP 和它的後續者Jason 系列開始了到今已25年的現代海況紀錄,奠定了我們對全球海洋和氣候變遷的全面瞭解,包括全球暖化,海面上升,洋流變化,聖嬰潮和氣候變遷,海波,潮汐,等等。

我現在的工作重點是下一代的衛星測高技術,不僅是改進海洋研究,同時也會對全球陸面水文研究有革命性的突破。這項新的衛星任務是以美,法為主,加上英國和加拿大的贊助。將在2021 年升空。這是我工作生涯負責的第四項衞星任務。

從事物理海洋和衛星遙測技術使我能在海洋和全球變遷的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我的這些成果最終歸功於臺大。在溫卅街長大,我從小受到臺大的書卷氣和自由學風的薰陶。60至70年代的台灣不比今日的自由,尤其在思想和價值觀的判斷。臺大對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獨立自由的精神和風格。我能夠在物理海洋這樣一個與傳統物理相去甚遠的領域有一席之地就是受了臺大獨立自由的風格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