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學術類 — 沈元壤先生

沈元壤,1956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1958年在服役空軍後,獲得盧氏獎學金資助,赴美國史丹佛大學繼續學業。翌年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科研工作師事非線性光學奠基者─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Bloembergen教授,1963年獲博士學位,嗣後留任博士後在實驗室繼續工作一年。1964年轉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助理教授,展開獨立自主工作。1967年升任副教授,1970年升任教授,2005年退休為研究生院教授至今。1967至2005年期間又兼任美國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的研究員。

沈元壤的科研工作涵蓋了固體物理、非線性光學、雷射光譜、原子分子物理、液晶、表面科學等領域。在固體物理方面,早期發展了波長調制的光譜技術,與固體理論學家Marvin Cohen教授合作,改善了半導體能帶結構的精確度。在非線性光學方面,從事了解基礎非線性光學現象及發展非線性光譜技術的工作,並著有經典之作「非線性光學原理」。與李遠哲教授合作,開展了一些雷射與分子末交叉相互作用的科研課題。當液晶材料開始被注意時,認識到液晶對光電有巨大的非線性感應,會引出特異的非線性光學現象及可能應用。

沈元壤開創了以二倍頻及和頻光譜為手段來探討表面、界面微觀結構的新技術及其應用。該技術有極大的靈活性及普及性,可以應用於不同情況下不同物質的表面、界面。由此開拓了不少表面科學的新領域。例如液體,有機材料,高分子,生物體系等的界面結構及其動態現象,刷新了表面科學的舊面貌。

沈元壤的實驗室培養了100多位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他們遍佈在亞、歐、美三大洲,在學術界及業界的不同領域工作,其中不少極有成就,揚名世界。自2005年起,過去實驗室的成員,每五年在柏克萊相聚一次,切磋近況,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