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民國39年出生於宜蘭縣羅東鎮,家父林洪燦台北醫專畢業(臺大醫學院前身),在羅東執業(中陽醫院),當地許多人曾受家父診治。我從小個性內向,不擅表達,小學時為了競選學校幹部代表,請問父親意見,父親要我「只要是對的事,就該理直氣壯的去做」,這句話成為我一生的座右銘。
我在臺大讀的是57年醫科,同學個個善良,且樂於助人,七年的時光,學習到一生受用的知識。大一的時候,我把對班上女同學的愛慕寫在作文裡,承蒙國文老師潘美月的熱心,當年的林靜芸同學成為我的的終身伴侶,賜給我圓滿的家庭以及一雙兒女。對我而言,娶到好太太是臺大醫科七年苦讀最好的禮物。
退伍之後,跟隨洪啟仁教授、朱樹勳教授學習心臟外科,並曾赴法國研習瓣膜修補及日本研習不整脈手術,還利用閒暇就讀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我的博士論文是不整脈手術的研究,論文也獲得瑞典皇家傑出科學獎。我除了動物實驗的研究之外,一直對教學有熱忱,曾獲臺大醫學院最佳臨床醫學教師獎。
民國66年至97年服務於臺大醫院(民國93年至97年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民國71年以中沙醫療團副團長身份,赴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協助創設心臟外科中心。
我在臺大開始有自己的病人時,醫界有所謂「紅包」的陋習,窮苦人家甚至得不到醫治。我替病人作開心手術,沒有收過任何金錢的報酬,當時院內許多同仁跟進,時至今日,臺大醫院已經沒有紅包文化。
我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好不容易有病人,卻往往排不到手術室,當年的慣例是資深教授第一台,副教授第二台,輪到年輕醫師時,往往麻醉醫師要下班了,年輕醫師的病人常常被排刀數次,禁食數次(害怕數次)才能進手術室。我自己熬過那段艱苦,提醒自己「決不讓下一代受這種痛」,所以我後來做行政職位,盡很大的力量安排年輕人能夠發揮,例如手術室採分配,年輕醫師也能有第一台的手術機會等等。
我在民國86年被指派為急診主任,將當年被譏諷為菜市場的臺大急診整頓為現在新式、有效率的單位,並建置台北緊急醫療網,同時向衛生署爭取經費,協助設立第一個緊急醫療團隊(EMT),根據許多篇報告,提高了急診病患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民國97年5月至9月我曾經擔任衛生署長的職務,中國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學界尚無定論前,衛生署為了民眾的食安,提出以2.5ppm為檢測標準,此數值受到民粹質疑,本人負政治責任下台,事後證實國際各國均採2.5ppm為三聚氰胺的容許量。
民國98年至104年本人擔任台北榮總院長,期間推動主任任期制、榮院整合、新藥臨床研究、啟動重粒子設置等等,更重要的是增進台灣兩大醫療體系臺大與榮總的合作,共同促進台灣的醫學發展。
民國104年起本人擔任亞東醫院院長,亞東醫院是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有感於當年板橋地區的病人必須長途跋涉求醫,故而創立。遠東集團持續投資,亞東醫院成為醫學中心,以多項優良醫術聞名海內外。教學方面名聲卓著,是眾多醫學生的首選;研究方面也逐漸有突破。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先生多次表達亞東醫院是集團回饋社會的一個方式,本人有幸能做為亞東醫院的領導,期許自己能兢兢業業,打好人生的最後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