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文藝術類-林滿紅女士

林滿紅教授於1972年畢業於本校歷史學系,1976年取得本校歷史研究所碩士,1981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所碩士,1985年得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89年獲取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

林教授於1979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85年升任該所副研究員,1990年升任該所研究員並擔任師大歷史系合聘教授迄今。2001與2003年分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2008至2010年借調擔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

由1990年迄今,林教授曾77次赴國外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或參加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或在國外重要大學擔任專題講座,或於重要國際大會擔任主題演講,或進行其他國家博士論文考試,足跡遍及18個國家。

1968年,林教授進入本校歷史系攻讀的第一天,系主任許倬雲教授向新生叮嚀著:「歷史學要與其他學科結合去探討不同課題;學歷史要學著做到司馬遷所期許的『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林教授過去44年的研究與學術服務大致依循此引導方向前進。其以中文、日文或英文出版的專書5本與論文80餘篇,主要從貿易、貨幣、條約與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探討全球史中的中國近代史與臺灣近代史。主要的研究時段在約1600年以後的近代,但有時也會追溯到更早的根源,例如以中、英文出版的〈七千年來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徵〉、〈兩千年間的『佛』與『國』:傳統中國對西方貨幣政治領袖頭像的認知〉。

林教授以往研究所觸及的「古今之變」,涵蓋晚清時期北臺灣相對南臺灣的崛興、沿海中國相對內陸中國的崛興、政治經濟思想隨政治經濟狀況的改變而發生的變化;1850年以後,日本與美國相對中國與英國在大東亞海域海權的興起等等。其在學術方面所獲致的鼓勵,有2015年教育部第59屆學術獎,以及2016年被提名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候選人。

在1850年以後日本與美國崛興於大東亞海域的研究背景下,林教授自2000年以後也開始研究此一背景所促成在聯合國登記有案的臺北和約,以及臺灣因此而對兩岸乃至亞太和平可以提出的貢獻。以此研究為基礎,林教授在擔任國史館館長時,曾在「臺北賓館百年回眸展」中結合歷史學(相關歷史檔案與歷史圖像的解說)與藝術(建築之美的展現及歷史人物群體雕塑藝術的援用),提醒國內外人士:這棟建築是臺灣主權於1952年8月5日透過臺北和約由日本移交遷臺後的中華民國,並對1945年10月25日以來的實質統治予以國際條約確認的所在。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及蒙特維德公約的基礎上,斷交或退出聯合國皆不能改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法律地位。經過教育部約100次的會議,林教授也曾協助2012年頒布的高中教科書課程綱要歷史學門納入「臺灣國際地位確立的過程」。2018年在教育部審查通過的一本高中歷史教科書臺灣史部分,林教授亦寫下臺北和約對臺灣及南海法律地位的重要性。

透過以上努力,林教授希望對本校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多少有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