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學術類-何文壽先生

何文壽博士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工程講座教授,服務於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何教授1966年畢業於臺大化工系,1967年在裝甲部隊服役並學會駕駛坦克車及大卡車後,獲得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市伊利諾州立大學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繼續學業,1969獲得化工碩士, 1971年獲得化工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時,也學會駕駛小轎車。

1971至1974年間,何文壽博士在紐澤西州艾萊化學公司的中央研究實驗室任職研究工程師。他與同事共同研發膜接觸器。這種科技現已商業化, 也是薄膜科學與技術的新領域。1974至1977年間,何博士在紐約州全錄公司的威爾森科技中心任職科學研究員。

1977至1998年間,何博士在紐澤西州艾克森研究與工程公司的研究中心任職資深研究員。他與同事共同研發並商業化四種根據於受體構阻礙的胺之氣體處理流程,移除硫化氫與二氧化碳,亦有效解決鍊油廠及天然氣廠原有的硫磺排放及酸雨問題。相關研發已在超過四十個廠區裡作商業化應用,在1985年時淨現值即已超過美金五億。他也研發出新薄膜科技,將芳香組自飽和物中分離,為全球有機系統薄膜科技之首創。

1998至1999年間,何博士在喬治亞州柯莫多爾分離技術公司任職資深技術副總。他研發新式帶有分散式反萃取溶液的支撐式液膜,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液膜穩定性問題。這種科技可處理與回收廢水中的各項重金屬,既有效又零排放量。此科技已應用於處理毒性鉻廢水,近年應用於回收銦,解決半導體工業界的廢水問題。

在轉任現職前,何博士於1999至2002年間擔任肯塔基大學化學工程教授。至今何博士已擔任教職逾二十一年,其中約十八年於現職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何教授首先提議、合成、並實驗製造出二氧化碳選擇性的薄膜,具有高度二氧化碳滲透率及二氧化碳 / 氫氣選擇率,應用於純化氫氣與捕捉二氧化碳。他與其學生能有效將合成氣中的硫化氫含量減至一億分之一以下。他們亦首創使用水煤氣轉化薄膜反應爐,所產出氫氣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可低於十萬分之一,此實驗結果與他們以模型演算結果相符。此類薄膜科技正在量產以作商業化應用,包含由美國能源部資助有效捕捉二氧化碳,以及純化氫氣以供燃料電池使用。

何教授亦首創將親水性組織加入薄膜結構,來提供新式運水途徑,其產水量為工業標準的FT-30型薄膜的兩倍以上,而仍能高度脫氯化鈉達 99% 以上。他也首創以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氫離子交換膜,這膜在120oC下展現了高度傳導性,遠勝於商業化的「鈉非揚」膜他也研發帶有分散式反萃取溶液的支撐式液膜,應用於回收銦,解決半導體工業界的廢水問題,以及可有效回收酶合成混合物裡的頭孢氨芐抗生素。他還研發聚己内酯薄膜,其55奈米孔洞可以讓內植式藥物傳輸裝置控制釋放藥效。此研究在動物實驗中讓老鼠的惡性腫瘤消失。

何文壽博士於1985年以氣體處理研發科技獲得工業研究一百大獎,並於同年獲得科克派屈克化學工程成就獎的榮譽獎。何博士接著於1991年在紐澤西州發明者大會暨名人殿堂上榮獲年度最佳發明家獎。至今他有超過五十五項美國專利。何博士於2002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此外何博士尚得過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的工業氣體技術傑出研究最高學會獎 (2006) ,克萊倫斯霍德紀念獎 (2007) ,與勞倫斯依凡斯化學工程實作獎 (2012) 。何博士於2014 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