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工商類-蔡萬才先生

工商類-蔡萬才先生

2008-04

蔡萬才先生,現任富邦集團創辦人暨富邦集團總裁,1954年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
與夫人蔡楊湘薰女士育有4名子女,蔡明忠、蔡明興、蔡明玟、蔡明純。在《富比士》(Forbes)評選之臺灣百大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4位。

1961年執掌臺灣第一家民營保險公司「國泰產物保險」(後更名為富邦產物保險),這是富邦集團的起源。蔡總裁帶領富邦積極參與臺灣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陸續成立投顧、證券、銀行、投信、人壽及期貨等金融機構,使得富邦成為產品線最齊全的金融集團。2001年底成立富邦金控,這是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金控公司。旗下主要子公司包括臺北富邦銀行、富邦產險、富邦人壽、富邦銀(香港)、富邦證券、富邦投信等,總計營業據點超過300處,客戶人數突破600萬人。2008年6月,富邦金控的資產總額達新台幣1.9兆餘元,為臺灣第三大金控公司。2002年富邦金控併購臺北銀行,這是第一件官股行庫併購案,公開招標的透明化過程也成為併購典範。2005年臺北銀行與富邦銀行正式合併為臺北富邦銀行。

2004年4月富邦金控完成收購香港港基銀行,這是臺灣第一椿跨海至香港併購銀行的成功案例,並於2005年4月更名為富邦銀行(香港),這也是富邦金控佈局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跳板。2008年6月富邦銀行(香港)宣佈參股廈門市商業銀行,將成為首家參股大陸銀行的臺資金融機構,也為富邦金控建構兩岸三地金融平台的願景跨出關鍵性的一大步。

不只業績亮眼,富邦金控以做為公司治理的模範生為榮。在11位董事成員中,有3位獨立董事,獨立董事比重逾25%,為國內獨立董事比重最高的金融機構。富邦對公司治理的努力與優異表現,也持續受到國際媒體認同,連續4年榮獲國際知名財經雜誌《歐元》(Euromoney)評選為「臺灣區最佳公司治理」及「亞洲區最佳公司治理」之殊榮。

蔡總裁除了在金融業成就非凡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積極響應政府節約能源並減緩地球暖化之政策方向,大力推動「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建築。個人出資興建標準的綠建築,取名「福安紀念館」(紀念蔡萬才總裁令尊蔡福安先生),並整棟捐贈富邦慈善基金會,榮獲內政部頒發「綠建築七項指標標章」及各類建築獎項之肯定,英國BBC曾來臺進行報導,同時也引起國內建築學術界及國外專家專程參訪。

蔡總裁在事業上擁有卓越成就,更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追求利他價值。1988年以個人出資成立富邦慈善基金會,落實「企業經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公民理念,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後仍以個人出資,陸續成立富邦文教基金會及藝術基金會。2003年以公益彩券盈餘成立台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目前富邦集團旗下共有四個基金會,長期投入不同的公益領域,以扮演「社會發電機」自許,至今年富邦投入公益活動已屆滿20 年,並榮獲第三屆臺灣企業獎「最佳社會貢獻獎」的肯定。在民國88年發生九二一震災時,蔡總裁指示富邦員工在第一救援時間內全力動員,捐輸近千萬元物資到受創嚴重的部落災區,協助受難家庭生活安置。並由富邦慈善基金會展開「921原鄉教育重建計劃」,斥資一億五千萬元,重建南投縣信義鄉信義國中、地利國小及人和國小三所全毀學校,以企業的愛心與效率來展現具體的關懷行動,送愛到部落,這三所布農族學校已於90年初全部完工。

蔡總裁出身商人家族,父兄都從商,但其所學法律之初衷是想要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一度曾「棄商從政」,在1972年當選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1975年再次當選第二屆增額立法委員,1980年第三次當選增額立法委員,任立法委員先後達11年之久。藉著參選民意代表,在民意殿堂上抒發個人政見與抱負,推動符合公義與公益的眾人之事。任期中以委員提案之方式向行政院提出制定「國家賠償法」,深獲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之認同而順利通過成立為法律。熱心公益,對國家大事直言不諱,曾任總統府資政。

1977年至1982年擔任臺北市體育會理事長。1983年至1987年擔任臺北市商業會理事長。1983年至2000年擔任行政院顧問。為提倡公益活動並宣揚中華文化活動,在淡水河開辦第一次端午節龍舟比賽,為歷年龍舟比賽之開端。1990年前後社會治安不佳,綁票案時有所聞,郝伯村內閣亟思整頓治安,時任內政部長許水德先生邀請蔡總裁擔任中華民國警察之友總會理事長(1991年~1999年),期間出資數千萬元並成立二億元之基金以鼓舞警察士氣,對因公傷亡之員警撫恤有很大的貢獻。

事業有成,蔡總裁熱心回饋母校,2003年捐贈2億餘元建立法律學院「萬才館」乙棟,預定2008年完工。蔡總裁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使母校籌劃多年之遷院計畫得以實現,貢獻卓著。此外,對於贊助學術研究與交流不遺餘力,曾捐贈東京大學設置「富邦講座」研究臺灣戰後之法律制度,促進臺灣與日本文化及法律方面的交流。蔡總裁經由前東京大學教授陳恆昭先生得知牛津大學亞洲考古學術研究團隊「The Center for Asian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Oxford 」 擬尋求贊助推動臺灣考古學術(臺灣原住民)發展,同意出資協助牛津大學考古研究團隊與臺大人類學系共同研究臺灣考古學術領域,促進亞洲人民對文化起源認知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