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文藝術類-葉文心女士

葉文心教授於1972年從台大歷史系取得學士學位。當年秋天負笈美國,仍然從事史學研究,先後得到歷史學系碩士及博士學位。她在作了三年博士後之後,獲聘成為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此後她出版了三部個人單獨撰述的學術著作,1996年成為正教授,2005年成為講座教授,2017年成為傑出講座教授。 除了研究與教學,葉文心從1994年開始擔任校內行政職務,先後擔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研究所所長,以及校長資深東亞國際學術事務顧問。 她在東亞研究所所長任內,一力促成了柏克萊東亞圖書館的興建,以及與教育部合作的頂尖大學計畫。 此外她主持過不少大型的國際學術研究計畫,主持過美國教育部的國家東亞資源研究中心,擔任過美國歷史學會會刊的編輯,得到德國外交部洪堡學者的榮譽,擔任過美歐東亞國際性講座的主講人。在她指導之下得到博士與碩士的學者超過百人,其中許多位現在都成為美國各校中國研究的主持人。

葉文心的研究,首先以民國時期的大學教育與校園文化為題材,其次延伸到五四運動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潮的產生,然後對鴉片戰爭之後百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作了全面觀察。 她寫歷史,著重書寫近代空間結構與物質文明的流變,以及一般人物在其中如何游走流轉。 她所選用的史學材料包含視覺產品以及城市建築。 她正在進行中的研究課題以台灣為切入點,著重分析割裂與流變對形塑近代歷史經驗的意義。

葉文心讀書多年,自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領悟。 在台大求學時期,她喜歡進研究圖書館,發現了不少台大珍藏的大書與好書,包括西洋名著。在柏克萊讀研究所,她遇到了幾位好老師,學會了如何從著述者的角度來讀書與評書。 通過博士口試之後,她領悟到讀書的第一要務,在於如何為自己建立書目以及選擇命題。 這是因為在西方開展的東方論述,是西方思想活動的一部分,在命題上必然以西方為主,以東方為從, 以東方素材來闡述西方問題。葉文心作為華裔,一旦在自我認知上與西方的知識主題性產生了分殊,便回頭重讀西洋經典大作,重新打量東西對話之中東方主體性的地位。 葉文心非常欣賞嚴復的說法,認為「讀書當破其後壁」。柏克萊的學術氛圍,不但支持她的反思,並且激賞選擇性的積累,接納「破」與「立」的並存。

葉文心在柏克萊讀書的時候,遇見同為台大校友的沙正治,兩人一路走來,已經四十餘年。沙正治是電機系校友,學的是訊息科學。家庭生活中史學因此與硅谷高科技產生對話,這些對話充分體現了「反思過去」與「建構未來」兩種全然不同的思維導向,以及兩個領域對時間感的鮮明對比。 葉文心當選傑出校友,十分意外也十分高興。她的座右銘是「不喜從俗」。如果她對今天的台大人有所贈言,她獎勵他們善用自己的青春與光陰,敞開胸懷,海闊天空的思索未來,也步步審慎地反思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