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圳復育

瑠公圳的歷史

瑠公圳為清朝郭錫瑠及其兒子所開鑿,自西元1740年建圳以來,已有兩百七十多年歷史。後人為感念郭錫瑠的辛勞,將圳路更名為「瑠公圳」。其中大安支線之部分古圳道流經臺大校園,圳路由農場旁,一路向北,經小椰林道接往現在的醉月湖。然而因為缺乏水源而乾涸,此外農地消失、水圳喪失灌溉功能,於是1980年左右,校園內的圳道幾乎已全面地下化,僅留下舟山路旁水工所的一小段圳路尚未加蓋。

臺大校園內的瑠公圳復育計畫

2001年,臺大水工所甘俊二教授積極推動瑠公圳復育,在校內得到共識,又甘教授向瑠公農田水利會爭取到一千萬元的補助款,於是2003年9月瑠公圳復育計畫第一期工程落成,即現在舟山路瑠公池(通稱生態池)、瑠公橋、水工所旁圳道整修,營造親水空間,配合東西向的舟山路綠帶開放空間,尤其是生態池周邊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吸引師生及遊人駐足留漣,已成為本校重要景點。可惜的是受限於水源不足,造成瑠公池及圳道水質水量維持不易,後續計畫也遭到擱置,直到2015年,臺大得到臺北自來水處允諾提供新店溪原水補注圳道所需水源,瑠公圳復育計畫又重燃希望,將以重整水工所旁舊圳道周邊空間為近期目標,此外,2015年透過透地雷達的觀測,已確認醉月湖周邊地下舊渠道壁體位置,不久之後醉月湖南段的水圳將有機會重見天日。中長期目標則是重啟小椰林道的水圳,串連校園內南北水路,讓校園內有更多樣的人文景觀與生物棲地。

您的體諒愛護,讓校園美景更長久

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區裡,臺大校園內豐富的綠色資源更顯珍貴,而瑠公圳的復育工作,使師生更了解土地的歷史脈絡,也為臺北市的自然環境,注入更多生命力。然而這也意味著,臺大必須在教學研究的本業以外,負擔更多環境維護管理的成本與責任。臺大歡迎市民及訪客蒞臨參訪校園,也懇切希望市民及訪客體諒,師生的教學研究活動需要安寧的校園空間。請珍惜我們細心呵護的一花一樹,不隨意放生、餵食、破壞,校園美景才能更長久。